2020年12月5日 星期六

孩子 3C 使用條款



昨天看到有人說別讓孩子用 youtube,因為上面的確是有一些不太合適的內容。 其實我們家都是把 youtube 投影到電視上面跟孩子一起看,但比較大的孩子可能需要在房間裡面準備一台電腦。

我自己寧可開放孩子使用電腦也不想讓他迷上手機。平板是我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但也僅限於在外面使用,主要考量點還是近視問題跟3c成癮性。現在 APP 背後有太多超一流團隊,他們的專業在於要怎麼增加人們的黏著度,單槍匹馬的父母教師們,在這塊專業領域上差了好幾個數量級,不用想說可以跟這些人對抗,避之為吉。 再者,大孩子大概也不希望爸媽來干涉觀看的內容。在我看來,很多英文遊戲其實相當於另類小說或電影,完全禁止孩子接觸 3C 也是有蠻多壞處的,也可以跟孩子談條件,比如可以玩電腦遊戲,但只能玩英文版本。這部分如何取捨要自己衡量。我目前規劃是 10 歲以前不打算讓孩子有自己的電腦,可能會再觀察看看,也許會延後到12歲後。但這個規畫可能會跟 APCS 衝突,有好有壞。只是 APCS 的練習時間我發現其實排不進來,有在考慮是否放棄 APCS 這塊了。

既然限制不了觀看內容,那就限制觀看時間吧,這塊要先跟孩子談好每天的使用時間為何,設定好 App 後,就可以了,以下分別有 windows 跟 MAC 的設置方式。這一塊目前還是 windows 大勝,但是 MAC 目前可以跑的軟體比較少,是另外一個優勢,特別是 M1 MAC。不過這只是短期現象,很快 M1 MAC 應該會反超 Windows,要用哪個平台請父母自行評估。其實我一度想用 chromebook,但是Chromebook 反而沒有這種父母控制的功能。

電腦
Windows
https://www.makeuseof.com/tag/best-parental-control-apps-windows/

MAC
https://www.imore.com/parental-controls-mac-ultimate-guide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是否快樂學習?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搞錯重點了。



是否快樂學習?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搞錯重點了。重點不在於快樂或者痛苦,重點在於學習動機跟學習效果的相乘作用。建議研究一下心流這個部分,學習如果能夠進入了心流,自然而然就會有滿足感跟愉悅感了。問題只在於怎麼讓學習進入心流狀態,把重點放在快樂跟痛苦本身的邏輯就錯了。

如何點燃孩子的內在動機,讓孩子願意主動學習,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小心所有澆熄孩子學習內在動機的因素。學習快樂當然可以點燃內在動機,但學習的過程一定會有許多困難,如何化困難為動力,這才是我們需要的。


有很多家長選擇化困難為壓力,壓迫學生更努力學習來跨越困難,這個是一種方式,用得好也有可能點燃孩子的內在動機,但很多時候會適得其反,尤其孩子真的就是能力不夠需要我們協助的時候。壓力也不見得不是好事。適度的壓力有助於成長。特別是台灣目前還處於利用摧毀大多數孩子內在動機,來成就少數孩子內在動機,這種文化。有一本書叫做正向聚焦,對於建構孩子內在動機很有幫助,推薦一讀。

也有些家長選擇不給壓力,主動的孩子可能適得其所,但軟爛的孩子可能就從此沈淪,這種東西沒有標準答案。

內在動機才是根本,快樂學習只是結果,不應該捨本逐末,如此而已。


絕大多數時候,孩子需要的幫助其實只是父母的陪伴。其實我兒子做功課的時候,也都只是要我陪在他身邊而已,我們通常就各自看各自的書,昨天他有來問我一個問題是關於乘法的應用題,不知道該怎麼寫。我看了一下猜測是考乘數跟被乘數,找了一下資料,就問他說這個題目裡面的乘數是甚麼,被乘數是甚麼?他思考了一下,就回憶起來老師上課的內容,自己就刷刷刷寫了答案。我看她的答案過程其實已經了解乘法真正的物理意義,所以我也沒有再介入。

從頭到尾我就問了一句話: 乘數是甚麼?被乘數是甚麼?不過這也感謝小一聯盟常常在大戰這個問題,讓我不得不去思考了一下。

大部分的情況其實不需要給孩子答案,只需要引導他往正確的方向走,孩子能力夠自然可以自己找出來答案,能力不夠的話,其實也是要找看看孩子為甚麼能力不夠的背後深層原因。
孩子做完功課後就是他自己的時間,可能看書,可能看電視,可能玩玩具。我們還會有一段戲稱為黏tt 時間,就跟孩子一起躺在床上天南地北的聊天,這段時間就是專屬於他的,每天大概就聊個 10~30 分鐘,他就心滿意足了。
真正的問題在於 : 台灣的父母往往沒有這種時間。這個本身其實是一個系統性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vincent.chou.129/posts/4199090486772414
#絕大多數時候孩子需要的幫助只是父母的陪伴
#要注意是否有生理上的閱讀障礙或者學習障礙
#其實心理上的閱讀障礙也很重要不過無法察覺

小朋友這週寫作業都要寫到十點。



小朋友這週寫作業都要寫到十點。

我感覺作業量沒有變多,但是他的時間似乎被塞太滿,加上最近比較會拖拖拉拉。

拖拉的原因之一,是我趁著雙11六折優惠,買了太多他一直想看的書,所有的空閒時間都被他拿來看這些書了,常常寫作業寫到一半偷偷拿一本書來看,我最近有跟他開玩笑說這樣下去影響功課,我就不再買書囉?昨天好像有收斂一點。

原因之二大概是時間被塞太滿,之前還勉強可以平衡,但突然冒出來一個計畫之外的因素,比如看眼科花了兩小時,或者美術課被退貨要回家補畫又花了兩小時,本週就會爆掉,小朋友累了就會想找輕鬆的事情做,不太想面對功課,這也只能盡量從旁協助他度過了。

說好的英文練習,因此一週沒有練習,雖然還是都有做完ESL作業,不過這樣實在不行。我昨晚睡覺前提了一下,他主動說那我們明天早上來練英文吧?於是真的今天早上六點過來挖我起床陪他念英文書。

孩子對英文開始自動自發的感覺真好!

失敗的台語羅馬拼音教育



剛剛看到廖靜霞老師發的一篇,已經取得轉貼同意。

說直白一點,我真的覺得目前本土語教學方式只會讓更多孩子厭惡本土語,目前唯一從中得到好處的只有增加本土語教師的就業機會,其他所有人都是輸家,包含學生。

有人問為什麼要考試?我猜測成績單要分等次,為了公平需要有一個標準成績。不然肯定會有恐龍家長來靠北說為什麼他的兒子不是拿優

說到底還是家長老師們放不下分數迷思

話又說回來,逆向思考一下,如果台灣家長跟孩子都能藉著這個問題來當作打破分數迷思的一個破口,那可能也是功德一件。


轉貼如下








———————-
學生的故事5
有一天去菜市場,經過一家熟識的商家。老闆娘急忙叫住我:老師,請等一下,我有事想請教妳。
於是我停下了腳步。
她拿出了一張兒子的平時測驗卷。
她說:老師妳看,考20分咧!怎麼辦?要不要去補習啊?
我仔細一看,是台語拼音。一共考10個字,孩子只寫對了兩個,其他八個,用紅筆打XX。得分20。
這驚心的20分,打痛了孩子和媽媽的心。
老闆娘說:這考的是什麼呀?孩子説不清,我也看不懂,也不會教!
我心中暗叫:不妙,我擔心的惡夢果然發生了!
我簡單的跟老闆娘解釋著,什麼是台語拼音。對孩子來說,它有多麼的難,它又有多麼的不重要。
老師這樣考,是多麼的不智啊!有可能這個老師不會教,或是根本搞不清楚方向,這簡直是個惡夢。
最後我只好安慰她:這個聯考不會考,段考也不會考,分數不重要。台語課的目的,是希望訓練孩子聽得懂台語,會說台語。不是用來考試的!
西元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一心想要實行母語教學。學校也開始有了不定期的台語教學研討會,台語研習會,到了後來,更有了定期的台語師資培訓班,從台南聘請台語名師董峰政老師,每週來高雄上課。學員大都是高雄市各國中的國文老師或是有興趣台語教學的老師。
我們跟著董老師學羅馬拼音,學台語字,寫台語文。
我們學四句聯仔,台語褒歌,台灣諺語,台灣歇後語,唸童謡,唱台語歌,寫台語詩⋯⋯
我們去看河洛歌仔戲,走訪廟宇古蹟,探討民情風俗,當然也品嚐台灣小吃,享受台灣特色美食⋯⋯每次課程的安排,都是既豐富又有趣。
這些精彩的內容,大都是我小時候已經有印象,但又不夠深入的台語世界。這樣的學習,讓我心裏感覺很充實,很快樂!
因為我是標準的台語人,從小生長在完全的台語環境中,周遭鄰居,家族親人都是講台語。還有很多長輩,老人,講的是更古老的台語,當時是孩子的我們,只能有耳無喙,似懂非懂。
直到進小學,我才接觸到國語。所以也經歷過那段,講台語要罰錢,要戴狗牌的歲月。後來因為求學,教書,嫁外省人,現在雖然說的是一口標準國語。但是台語是我的母語,而且是內化很深的道地母語。
自小我們常聽吳樂天講古,看黃俊雄布袋戲,瘋楊麗花歌仔戲。娛樂之餘,已經多少感受到,很多台語古音、漢字的精彩之處。更常聽人家說,台語是很高雅優美的語言,而且是保留最多中國古音的語言。
台語有七音八調,所以朗誦古代的詩詞歌賦,使用台語來說、唱最好聽。但也僅是聽人家説而已,一直沒有機會,真正進入這個領域,領會其精彩之處!
而這些傳説,總是讓我非常嚮往。而其中最令我好奇的是,台語有七個音。倒底是那七個音呢?我會説台語,但我不知道七個音調在那裏?我曾經問過,但沒有人可以回答。
2000年,當時我還沒有退休,所以抓緊機會,參加了各式各樣、校內校外的台語研習會,台語進修班,台語師資培訓班⋯⋯
隔年,雖然我退休了,但仍然繼續著師資班的課程。甚至因為有了更多的時間,我還找到民間開辦的台語研讀班學習,比較一下各家學派不同的教法和説法。前後經過二,三年的學習,再加上自己的統整,領會,才真正了解了台語的來龍去脈,與其精髓美麗之處!
所謂台語,其實是融合多種語言的結合。
中國西晉時期,五胡亂華,中原人士一路南遷,最後到達閩南一帶定居。後來唐山過台灣,與平甫族通婚,而後又經日據時代,受到日本語影響。後又與高山原住民,南島語族等接觸⋯⋯這一路遷徙的過程中,接觸了許多不同種族的語言,也融合了不同的語言,而形成了所謂的台語,在台灣這塊地方,普遍的使用著。但主要是以閩南語為主,而閩南語又保留了最多中原的古音,漢字。
台語有七音。是包含了五個平聲,兩個入聲。
例如:釘,硬,訂,層,頂。是五個不同聲調的平聲字。
入聲音有兩聲,一軽一重。如:骨,滑。北,縛。
入聲字是短促急收的音,如:毒,國,德,合⋯⋯。
而最困難的是台語的拼音和標音。
台語本身是沒有注音符號的,早期台灣有一本𢑥音寶鑑,是採用康熙字典的切音法。現在仍然有人會使用。
後來西方傳教士來到台灣,使用羅馬字拼音,翻寫了很多臺語聖經用來傳教。
目前臺灣的台語教學即採用羅馬拼音。是以英文字母標示子音母音,和英語相似。但聲調的標示,卻與國語注音符四聲的標示相混淆。
如:國語的第四聲標示丶,是台語的第二聲標示。
國語的第三聲標示v,是台語的第五聲標示。
台語有入聲字的輕,重音,但國語沒有入聲字,也就沒有輕重音。
但在中國古典的詩詞中,又有很多入聲字,讓文人在作詩填詞時,能夠講究平仄對仗,增加古詩詞吟誦時的韻律與美感。可見台語保留很多的古音。
而台語字,更是讓人傷腦筋。
台語基本上是只有音,沒有字。
真正寫作台文時,主要是以閩南語的漢字為主。
但是主張台語教學的人,卻強調一定要使用,或創造一些台語字,來壯大台語文的聲勢。例如:阮兜(我家),𨑨迌(遊玩),跤刀(剪刀),尻川(肛門)⋯⋯
弄到後來,更常見到很多直接音譯的台語,如:一粒咖稱,毋湯,凍蒜⋯⋯簡直是不倫不類,更是傷害了台語的美麗與尊嚴。
初期的台語教學,更是山頭林立,互相較勁。
主要的山頭有台南幫和台北幫。
台南人認為台南是古都,而且是深綠地盤,研究台語有其歷史與淵源。
而台北派則認為,台北政治,文化資源豐富,要領導全國的教育政策和趨向。
而且南北部的台語發音,詞彙亦有很多差異,所以兩派也時常有不同的意見,甚至相持不下。
所以現在坊間出版的台語課本,也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與風格。
後來很多參加短期受訓的老師,沒深入堂奧,卻一直有個迷思。
他們認為教語言一定要先教音標,就像教英語,教國語。而且要考試,不斷的考試⋯⋯甚至只是現學現賣,幾十個音標教完,考完,一個學期也就過去了!
孩子一開始接觸台語課,就在英語,國語,台語的音標中一片混亂⋯⋯而且要考試,一再的考試,帶來身心的折磨。
所以説,對孩子而言,這樣的學習是不是惡夢一場?
我在自己學台語的過程中,早已經體會到這個盲點了。
後來五福國中台語師資不夠,請我回去代課時,我就決定採用母語教學法,直接發音,不教音標。
我一進教室,全程台語發聲。我用台語講台灣民間故事,講虎姑婆,講林投姐⋯⋯我講在地歷史,在地地理。我可以講半屏山的故事,講壽山林大乾的故事,高雄港的由來。嘛也駛用台語講新聞,唱望春風,雨夜風,𠲍𠲍銅仔⋯⋯
我更喜歡教台灣諺語(如:一支草一點露。天公疼憨人。人前留一線,日後好相看。寵豬夯灶,寵子不孝。細漢偷挽瓢,大漢偷牽牛⋯⋯),簡單,好記,又深涵人生意義。
還有台灣歇後語(如:七月半鴨仔—不知死活。六月刈菜—假有心。阿婆仔生子一真拼咧⋯⋯),點而不破,戲而不謔,更是精彩,有趣。
我們更可以唱台灣童謠(點仔膠,白鴒鷥⋯⋯),唱台語歌(望春風,雨夜花⋯⋯)。
也可以欣賞台語現代詩(蕃薯落土代代湠⋯⋯)很多早期臺灣詩人的作品,都是很感人肺腑的。
課堂中,我讓學生聽,讓學生唸,讓學生唱,更讓學生問,也讓學生笑。就是沒有考試,沒有壓力,只有好玩和樂趣!
聽多少都沒關係,會多少也沒有關係,就是讓他感覺台語的存在和使用,讓他會講,會聽,喜歡講,願意聽,自然的學會一種語言,這才是母語。
所以,我認為,媽媽的語言,是沒有在寫考卷的。也不用考音標的。
期末的分數,我讓他們自由選一篇文章或故事,唸給我聽,分數從80分到95分。重點不在唸得標不標準,而在學習的態度認不認真。
這兩天在報上,看到一則新消息:政府準備明年開始,將國中小學的母語教學,列為必修課。但是師資仍然是大問題。
會講台語的專業人士,進不了校園。因為他們沒有教師証,不具教師資格,而教育部屬意的校園內教師的培訓,年輕教師卻又興趣缺缺。因為新一輩年輕人的台語是很輕層的,大都沒有信心,踩進台語教學這塊領域!
自從108新課綱宣布以來,可以看得出,政府想要做的事很多,透過學校教育,想要孩子們學習的課程也很多。
新課綱內容受到批評的地方也很多,但是家長們似乎也束手無策。面對強勢的政府,面臨無可閃躲的教育課綱,這些龐大,繁複的學習壓力,真是苦了這一代的孩子和父母們。
依我淺薄的看法,唯一可以稍微緩解痛苦的是,家長們要能放棄對分數的迷失。要能有所取捨,節省一些心力和體力。
選擇將來能和世界接軌的知識,選舉自己有興趣的知識,選擇有用的知識,努力的學習,快樂的學習!
千萬不要讓孩子的學習能量,早早消耗在重複的考試之中而不自覺。要智慧的選擇,聰明的學習,祝福各位!

乘數與被乘數



每次都會有人在小一聯盟裡面大戰乘數跟被乘數的順序性。老實說我每次看完還是不懂為什麼乘數跟被乘數要有「順序」。我也是認為在數學上乘數跟被乘數的定義只是一種思維上的差異,從成人的角度來看,就像這篇所說,美國的定義其實跟台灣相反,這兩種思維本身都是正確的。

But,那麼為什麼兩個國家得出來相反的結論後,依然要定義乘數跟被乘數的概念呢?因此我覺得這篇文章最後的結論可能有待商榷:只是為了方便批改,考試領導教學。

我覺得主要的原因還是要確認小朋友真的懂了其中一種思維方式,很多小朋友們可能真的從來沒弄懂這個思維方式背後的物理意義,只是從題目裡面隨便拿兩個數字相乘,這樣只要背好99乘法表就能寫出來答案,其實沒有弄清楚其中任何一種思維方式,因此教學策略上就會先讓他們記住一種思維方式,確認這種思維方式小朋友真的都懂,再來進行下一步。這其實是很合理的教學策略。所以各國教育不約而同的都採用了同一種方式,但卻是兩種方向

然後就會看到兩派人馬在鬼打牆了,因為他們拿著不同層次的東西在彼此切磋,一派在講數學邏輯,一派在講教學順序的策略,結果當然是雙方都搞不懂對方在講什麼。有些人看懂了,但是其他人聽不進去也是白搭。

然後我突然懂了為什麼前幾天看到 Yi-Shan Wei 五年級的題目要那樣出了,我猜老師是故意在題目裡面放了幾個無關的數字,用這個方式來確認還有哪些孩子還沒搞懂這個概念。

真是用心良苦。

超前學習



超前學習的爭論始終各有"說法",建構數學派的問題在於它們提出來的"理論"都只是"假想的理論"。很多都沒有數據基礎,幾次大規模實驗下來發現一個世代的學童能力普遍退化後,就趕緊煞車了。

而且目前教育部的進度安排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實上是不是真的有道理?? 沒有大規模實驗的數據出來之前,這個真的很難說,比如下面這兩篇。小孩子有能力的話,一些基礎能力就儘量超前學習會是比較好的,比如注音符號,比如 Phonics,比如九九乘法表,比如上國中前背好元素週期表等等。

但前提始終是要確認孩子能力已經足夠,不要為了超前學習而澆熄了孩子的學習動機,那就得不償失。



PS:教育部安排小一才開始上注音課的主因,說穿了其實就是因為幼兒園不是義務教育,為了不影響其他沒有上幼兒園的學生受教權,所以注音才安排在小一。跟甚麼幼兒成長階段,腦部發育成熟度不足等等等,都沒有太大關係,台灣這幾十年私立托兒所的教學實證下來也證明如此。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4685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1741

孩子 3C 使用條款

昨天看到有人說別讓孩子用 youtube,因為上面的確是有一些不太合適的內容。 其實我們家都是把 youtube 投影到電視上面跟孩子一起看,但比較大的孩子可能需要在房間裡面準備一台電腦。 我自己寧可開放孩子使用電腦也不想讓他迷上手機。平板是我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但也僅限於在外...